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弦板腔

弦板腔

关键词:弦板腔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咸阳在线
  • 电 话:029-33282004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xianyang.ccoo.cn
  • 感谢 sxx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11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 弦板腔也叫“板板腔”,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剧种之一。由主要伴奏乐器“弦子”和击鼓乐器“板子”而得名。流行于乾县、礼泉、兴平及陇东地区,为陕、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    据考证,皮影戏“弦板腔”,起源于宋代。清嘉庆五年(1800)前后,“弦板腔”与“道情”同台演唱,而后独台演出,形成独特剧种。
    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: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,没有色彩,型体较大,人称皮影戏为“四人忙”。四个人分作两部分,在“亮子”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“前手”,后面乐队的三人叫“后手”,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,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,一人甩呆呆带大锣、唢呐、大号和小锣。“弦板腔”剧目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、故事内容丰富,剧目取材于历史演义、民间生活故事。音乐豪迈奔放、慷慨激昂,具有西北群众传统的乐观气质和明快开朗的性格风度,表现英雄豪杰一类的武打戏最为适宜,但对表现温柔缠绵的抒情戏,则显得不足。近代由于名老艺人多分布于乾县、礼泉一带,因而形成东西两路流派。东路以礼泉的王天德为首,擅长演唱武打戏,以演唱《封神榜》、《西游记》等剧目而闻名。乾县弦板腔名老艺人郝振安后期演传奇戏,唱腔缠绵抒情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深受群众喜爱。
    1958年初第一出弦板腔戏《槐荫媒》搬上大戏舞台,一经演唱,座无虚席。同年5月赴西安汇报演出,薄一波副总理、赵伯平省长观看《紫金簪》演出,并接见了全体演员。
    1960年“乾县剧团”易名为“乾县弦板腔剧团”,同年3月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汇演大会后,弦板腔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培养的五大剧种之一。省戏曲剧院、易俗社和歌舞剧院都派人到剧团指导,对其剧目、表演、唱腔、舞台布景、道具进行了尝试和改革。
    1979年9月弦板腔《紫金簪》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“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”,并获演出二等奖。陕西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弦板腔唱段和选场。
    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,乐队少而精,文武场面互相兼顾,音乐形式比较单调,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,“二次板”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“板壳子”。其相同板式的“板头”和“放板”后的长过门,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,句中的小过门,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。弦板腔板式有10多种,正板(即慢板)是核心板路。此外,使用较多的还有“紧板”、“滚白”、“撇板”等。“气死人”(即“阴死板”、“提头”等)实际是变化局部唱腔的正板;“伤音子”是在紧板的首句加上拖腔,基本属于带字叫板的唱法。其余的“尖板”、“二六”、“三不齐”、“三偕一”、“七偕一”等,都是短暂插入性板式,很少单独使用。弦板腔的唱词,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,也有6字句、8字句和9字句的。其音乐伴奏,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,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过门,宛如曲子戏的演唱形式。“扎板子”在唱腔中起主击节作用,所以唱腔清新晰,雅而易懂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